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孙进涛:构建党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2024-09-20 10:31:25   作者:孙进涛 来源:河北党校报

党校承担着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科学、公正、高效的教师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活力。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关注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评价模式,给教师成长留足发展空间,对党校教师队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校教师评价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级党校基本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借助奖励与惩罚手段对教师进行统一管理。这种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师管理,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但评价效果与“从严治校、质量立校”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指标相对比较宽泛,所反映的数据比较笼统,其中可分析解读的有效信息不足,与党校鲜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培训活动联系不够紧密,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评价方面的区别未能充分体现。

评价以管理和监控为主,实践中对教师的约束作用有限。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于评价认识并不统一,其中一些认识应引起重视,比如,认为评价只是用来监督、检查、评聘的行政手段;教师未被列为评价主体,造成部分信息反映缺失;评价未与教师工作全过程有机结合,导致教师被动地按照指标要求来推动工作。

现有评价机制在评价设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专业化且指导性强的反馈还不够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探索构建党校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构建党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意义

党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在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质量立校”原则的前提下,在开放、动态、主动和多元的评价环境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教师沿着“反思—改进—提升”的路线不断成长的综合评价过程。

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契合党校工作目标。发展性评价改变了纯粹以管理为目的的奖惩评价方式,通过对教学培训、科研咨询等活动观测、跟踪,收集、评价、分析和反馈信息,促进教师工作不断优化提升;推动管理部门更加全面、详实、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深化教师对党校工作的科学认识,激发专业热情,从而引导、促进教师坚守党校初心,在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上积极作为。

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符合党校教师的多重角色发展需要。党校教师承担着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等多项职能任务,因此,关注教师多重角色身份对改进教师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发展性教师评价倡导要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给教师创造开放、动态和多样化的成长空间,兼顾过去的成果、现在的表现和未来的提升,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寻求专业成长,使教师得到业务、专业等的全面发展。

构建党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措施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结合评价工作现状和教师专业特点,主要可从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指标这四个方面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评价目的:淡化奖惩,重在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工作质量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作为导向和牵引力,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教师反思、总结,寻求自身专业发展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奖惩可作为激励教师持续改进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评价的目的。

评价内容:政治优先,专业为主。党校的性质和职能任务决定了教师既是党性教育的践行者,又是理论研究的引导者,还是教学培训组织者和干部培训规律研究者。这就明确了评价的首要内容是政治素养,同时还要突出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第一,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校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这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强”的根本要求,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设为前置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政治立场,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第二,理论素养。党校教师要成为名师大家,就要实实在在做到“业务精”,从承担的工作入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也就是说,要从学理层面完整准确地阐释党的思想理论、党的主张、党的要求,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推动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持续提高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学术优势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提高深入研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重大战略课题的能力;提高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的能力。第三,师德素养。党校教师应该在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上有更高标准。要注重引导教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自身党性锻炼上严格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加强理论修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教师加强纪律修养,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做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第四,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和行为品质。评价中应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积累、能力及身心准备。教育理念方面要求必须不断深入研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的一般规律,紧跟新时代干部培训的新要求。知识积累方面要求必须具备充足的学科知识,既要有一门学科的研究深度,又要有多门学科的涉猎广度。能力及身心准备囊括对工作的认知、操作、研究等能力,热爱党校工作,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内容。

评价主体:主客协同,多元合作。包括教师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既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认知评价目的和自身专业发展状况。不同主体共同协作,评价各有侧重:学员侧重评价教师课堂管理、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专家和同行侧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进展等;管理人员侧重评价教师工作规范、职责履行、发展规划等;教师侧重评价自身工作改进、专业成长等。指标体系:分类设计,自下而上。根据不同学科、岗位教师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分类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帮助教师明确目标,形成个人发展行动计划。突出问题导向,重点发现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根据问题类别和性质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分配。评价指标在评价准备过程中,应由各评价主体共同协商,以专业的知识、标准和要求,自下而上有针对性地构建指标体系,既体现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又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改进的成长需要。

构建党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优化的评价内容、合理的评价指标、平等的信息交流,给予教师情感激励和人文关怀及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支持,能够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与党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督学指导处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