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持续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正展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
思想革新引领生态观念的深刻蜕变
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最早敲开了现代化的大门。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化以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为代价,造成了环境的巨大污染。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要走出一条新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建立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将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一场从理论到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中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全社会生态观念的革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被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新路。
生态治理推动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人民对经济、文化等方面需求层次的提升,也体现在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引领下,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规划、严格执行的生态环境治理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近8年下降了35%,河北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2013年为108微克/立方米,2023年下降到38.6微克/立方米,10年下降了64%。碧水保卫战让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了21.6%,从2016年的67.8%升至2023年的89.4%;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7.9%,由2016年的8.6%降至2023年的0.7%。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治理成果,增进了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交织并存的当下,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使命。中国在经历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把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并探索长久、可持续的发展策略。绿色发展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起来,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现在中国外贸出口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动能,展现出巨大潜能。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崇尚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深刻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绿色发展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有效的方法。
75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人民能够在绿水青山之间安居乐业,共享我们的山水之美,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