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池志勇: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

2024-10-05 10:20:15   作者:池志勇 来源:河北党校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深沉的自信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主体自信,即主体对自身的本质、能力、价值、创造力的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它浸润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弥漫和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智慧支撑、夯实精神根基。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决定。道路的进一步明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都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因此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深沉的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自觉保持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必须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党大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以自信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我们党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不断壮大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为民族复兴积蕴了坚实的文化力量。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理性审视自我,从容直面世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成熟的心态开展对外文明交流,才能积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增量。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走向强盛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激扬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力量

从国家安全看,坚定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诸多困惑。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一方面为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渠道,严重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抵制各种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自觉维护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文化自信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交流中,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