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要把握好科技创新、精深加工、种地结合和因地制宜四个关键要素。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盐碱地综合治理,离不开科技支撑。推进盐碱地改良,要积极建设科研平台,整合科研力量,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升盐碱地治理技术集成与融合,做好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示范,使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良田、迎高产。盐碱地作物研发推广,离不开技术创新。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大力推进适宜盐碱地作物繁育,不仅要培育耐盐碱的粮食品种,也要培育特色经济作物品种,为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打下种质资源基础。盐碱地农作物的种植,离不开先进种植技术推广。有了良种,如何种好也是一门学问。要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和种植技术培训活动的带动作用,深入盐碱地村庄,提升盐碱地种植技术,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把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从农田推向餐桌的精深加工,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关键一环。“种”与“用”都是大文章。目前,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开发能力较低,产业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可启动实施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挖掘盐碱地特色植物功能性产物,积极发展深加工,开发耐盐粮油作物、耐盐牧草、果蔬、经济作物和盐生植物等特色产品,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同时,加快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新业态,延伸创新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增值链。加强盐碱地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扩大盐碱地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发挥规模效益与品牌效应,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另外,要积极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大合作力度,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旱碱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向种地结合要潜力。“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种业是破解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难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鉴定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特色优异新种质,筛选出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藜麦等成熟品种,分区分类进行推广。不断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支持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的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生产,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
向因地制宜要活力。因地制宜开垦开发是激发盐碱地开发利用活力的根本遵循。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分区分类开展盐碱地治理改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盐碱地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推广集约高效的工程治理、农艺等配套技术,完善建后管护、使用等制度,科学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向特色农业发展要效益。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