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绘制了新的“施工图”。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肩负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石家庄铁道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策部署,扎根河北经济社会,服务我国重大需求,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优势。石家庄铁道大学赓续红色血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类制度体系,系统推进依法治校依规治教。建立“师生有所呼、学校必有应”长效机制,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持续改进管理服务作风,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健全资源配置机制。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拓宽校内外资源对接渠道,吸引各类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蝶变,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学科特色发展,打通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我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完善新工科建设,以新工程教育为引导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形成了思想政治、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相互贯通促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5个专业、10门课程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学校与行业企业合编教材8部;立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9项、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45项;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70%来源于工程实践和工程实际,实现了工程教育“工程化”,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下一步还要在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质量上深化改革。
一是坚持动态调整,提高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围绕未来交通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坚持“交通+”“智能+”“城市+”“绿色+”协同并进,对土木、机械、交通、电气等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形成高峰突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系统性布局,争取力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进一步提质发展。
二是聚焦行业优势,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学校将紧抓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建设这一关键,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工程前沿、契合产业需要、融入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特色班型以及“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挖掘多样化实践环节,打造课内课外衔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提升工程创新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是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以“一个专业对接一个河北企业”活动为抓手,推进课程理论与实习实训相融合。持续与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中国通号、河北交投等国家和地方头部企业合作,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适配度。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守好科技创新服务阵地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遵循科研自由探索和国家重大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导向“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规律,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等领域,践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5亿元,实现了国家三大奖种和奖励级别的全覆盖,是省内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单位。未来,我们将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开展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组织培育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交叉引领的科学研究,努力建立起完善、科学的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机制,根据需求跨领域、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
二是发挥优势特色优化科研布局。在巩固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智能建造与运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结构性能延寿、压缩空气储能、地热资源开发等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好河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完成好基础研究重点培育专项,对标河北省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三是聚焦协同创新,培育成果产出。挖潜增效培育新的创新平台,围绕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河北省现代交通实验室建设,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建共同谋划联合建设“地下空间与深部资源利用及开发”雄安研究院,努力实现平台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四是校企深度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主动打破大学“围墙”,推动“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围绕交通强国建设和河北省12大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争取与地方及行业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高水平科技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强高素质师资队伍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用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构建外引内培、同向聚合的工作机制,丰富学校的人才层次和维度。
一是切实做到人才精准引进。建立学术领军、青年拔尖和青年储备人才等层次的全新人才岗位体系,建立人岗匹配精准度论证机制,细化完善各岗位引进标准和聘任条件,实行学科差异化人才支持政策,尝试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二是进一步强化既有人才培育。实施人才精准“选育”工程,发挥“天佑学者”等领军人才的影响力,支持青年骨干人才挑大梁,构筑多元立体发展培训平台培训新入职教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争取人才队伍水平进入河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第一方阵。
三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汇聚国际英才,依托外国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大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科研互访、合作,集聚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参与学科建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四是科学实施分类评价。积极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各类人才特征和贡献度,构建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教师发展体系,更有针对性地去完善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任职条件,为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设置不同发展赛道,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潜能,努力培育汇聚一批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顶尖人才、一流学者、教学名师、“大先生”和职业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作者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