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殷切希望,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立足国情实际,深刻解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所解决的是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和思想真谛,活学活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的发展飞跃归根到底体现在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引领实践新发展之中。我们党在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先后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处在关键时期。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必须树立运用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统筹“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清醒认识“两个大局”深度互动提出的更多更难更复杂的新考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将分析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生长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不断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守魂脉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基础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所解决的是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知识智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提供了文化沃土。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伦理基础,二者之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深刻改变了中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其更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扎根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要系统梳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贵君轻”“富民养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德治理念“、修身立志”“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对其进行有效继承和发展,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
坚持科学引领,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对此,必须加强科学引领,积极高效推进。
一是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必须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突出“主体性”“原创性”,提炼总结中国特色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
二是在“两个结合”中推进知识创新。“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了“理论—实践—文化”的三维叙事框架和“一本两基”的内在逻辑,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构成了“两个结合”各要素的理论定位,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度。基于此,要紧贴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进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更为鲜明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三是一体推进“三大体系”建设。要统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各类支撑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冷门学科建设,创新学术理论研究、平台支撑和评价考核体系,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新概念、新表述,构建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系统集成的学术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话语体系,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