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把破和立统一起来,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和承接顺序,在破立统一中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在破立统一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揭示。破与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发展之道。正是在破与立的循环往复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破能为改革开辟道路、清除障碍、创造条件,立则对改革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既要敢于破,又要善于立,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和节奏时机,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确保改革有条不紊推进。
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略和科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立新发展格局,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立新发展理念,破“唯GDP论”……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各种利益的平衡、关系协调难度更大。新征程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和运用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善于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找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发力点,对于“破什么、立什么”“如何破、如何立”做到心中有数,谋定而后动,把握好时度效,以破与立的变革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坚持先立后破,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为破打下坚实基础。立得住,才能破得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先立后破。在没有立之前,不要急于破,更不能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只有积极主动,把该立的主动立起来,在立中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更好推进改革。比如,做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这篇大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坚持统筹谋划,使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旧之间的衔接转换,统筹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以破促立,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为立打开更大空间。破是手段,立是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用好破的功夫,体现立的要求,只要经过充分论证、符合实际,该破的就要大胆地破、坚决地破、彻底地破,为实现目标任务开辟道路、清除障碍、创造条件。比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力度破除堵点、卡点、痛点,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坚决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这样就能在以破促立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再比如,教育体制改革,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坚持系统观念,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在破立统一中形成改革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破不是改弦易张,立也不是另起炉灶,破和立都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推进。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尺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破与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效应。坚持协同联动推进,推动各领域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强各项改革举措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贯通,形成改革联动效应。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运用好科学的改革方法,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就一定能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作者王英杰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