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阵地,要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中发挥阵地引领作用。党校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年来,河北省委党校积极打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特色课程,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化教学布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鲜活实践案例,切实增强了学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加强顶层设计,解决“怎么打造”的问题
明确课程定位,突出政治性。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神圣职责。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就要求党校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这一重心开展。河北省委党校按照党校姓党原则,为了让理论教育“活起来”,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打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课程。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因此,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特色课程,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
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占有和掌握资料,是打造课程的必要步骤。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课程,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卷等重要著作、文献,弄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收集整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期的文献资料,如《知之深 爱之切》《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以及相关口述历史资料。结合教学主题,围绕“探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研究,梳理、转化,归纳出哪些观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关系。这项工作是课程框架搭建的根本前提。
坚持问题导向,搭建课程框架。框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坚持问题导向是设计课程框架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课程,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展开,采用了横向结构设计,主要设计了七个方面的内容:为民篇(从平民书记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篇(从改革强县到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篇(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到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文化篇(从文化强县到文化强国)、生态篇(从“宁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才篇(从人才强县到人才强国)、党建篇(从狠刹不正之风到全面从严治党)。七个方面紧扣课程“探源”主题,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让学员一目了然。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怎样讲好”的问题
设计和讲好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讲好课需要精雕细琢的打磨。
在内容饱满上下功夫。内容越实在、越充实,课堂就越有吸引力,就越有教育性。一要做到“精”,精选权威内容、经典案例。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师讲授时就要把重点的内容体现出来,把精神实质突现出来。如在讲到“人才篇”时精选了“人才九条”的故事,把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坚持系统思维全方位引才育才用才的方法,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二要做到“深”。一堂好课的魅力体现在理论的吸引力,防止出现泛泛而谈、枯燥无味的效果。如课程总结部分,我们这样说:“今天,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视人才、反‘四风’、坚持‘两学一做’、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等等,这些理念和策略上依然能看到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正定工作时的影子,很多思想可以在正定找到原点和注脚。”既总结了课程内容,又让学员对整节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论认知。
在授课技巧上下功夫。一堂好课既要宣传真理、传递价值,又要追求授课艺术。一是要精心设计课程导入。好的导入是激发学员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的关键。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时,我们从二十大党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导入,向学员提出问题,为什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与其他党的创新理论相比,党章上加了一个“人民实践经验”呢?然后引导学员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把握整节课的节奏。二是授课语言必须生动准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堂成功的党课,鲜活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要善于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简洁、清晰、生动的口语,听起来顺耳、入脑。要善于通过节奏有序、抑扬顿挫、声情交融的讲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吸引力,使学员在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