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定州市子位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扎实推进各项治理工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子位镇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切实建强战斗堡垒。一是强化党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规范党组织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责任意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评星级、比贡献”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激励党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若干户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并帮助解决。注重发展党员质量,优先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等优秀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基层“智”理。在深化基层治理过程中,子位镇加快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逐步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构建智慧平台,整合治理资源。注重信息收集和隐患排查,充分利用阳光信访平台、12345平台等,实现信息资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内外融通,有效消除各类风险隐患。依托“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对村集体“三资”、村级项目、民生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公开,有效防范执法不公、“小微腐败”等问题。对于平台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镇纪委果断出手、严肃处理。二是推进智能安防,保障安全稳定。激活农村治保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针对治安案件等形成有力的源头震慑,切实增强全镇人防、技防水平。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矛盾纠纷化解。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平安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一是完善排查预警,找准矛盾点。划细“微网格”,凝聚“大能量”,将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公安干警、“法律明白人”等600余人全部纳入网格体系,自上而下运行、上下快速联动,实现基层网格管理一体化,做到平时定期排查、敏感时期重点管控、突发性矛盾专项治理、普遍性问题全面化解。聚焦线上矛盾纠纷“信号源”,通过抖音、贴吧、今日头条等平台,主动发现、及时处置相关舆情,对高频易发或具有代表性的负面舆情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全镇实际做出有效回应,做到超前谋划、举一反三。二是优化多元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发展难题。建立群众服务站调解机制,组建一支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队伍,1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群众服务站,辖区共有调解委员会12个、调解员69名,其中专职调解员12名。建立个人工作室调解机制,成立定州市首家个人调解工作室,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民事调解等服务,目前设有1个调解大厅和2个调解室,共有6名专职调解员和1名法律顾问。充分发挥调解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思想品行好、社会威望高、人脉关系广的老党员、老干部、社会贤达,邀请到工作室调解队伍中来,努力构建“大调解”格局。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基层治理的根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子位镇深入挖掘镇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层治理凝聚深厚的精神文化力量。一是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二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切实发挥现有国家级非遗子位吹歌,省级非遗定州架鼓、西丁村东路娃娃调,市级非遗子位一村武术等非遗项目的作用,通过“党建+非遗”模式,坚持教育驱动、平台联动、活动引动,将非遗传承列入党员学习教育计划。不断加强镇域内外各学校的沟通合作,举办“非遗宣传周”活动,大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新征程上,子位镇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持续深化党建赋能基层治理,防范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维护基层社会安定团结,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美好生活。
(作者系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定州市子位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