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直通厅局>>


刘春成: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服务河北高质量发展

2025-04-20 06:35:00   作者:刘春成 来源:河北党校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河北省科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自身力量。

突出政治引领,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省科学院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强化理论武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有效落地。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方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制定《关于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执行的意见》,推动全院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着力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细做实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化党建业务融合,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同向发力。按照“联国家队促创新提升,联京津促协同发展”的思路,主动与国家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等对接联系,2024年开展“对上联建”活动15次,推动先进膜材料等项目在我省落地;推进京津冀联建,服务协同发展,引进、熟化技术成果16项,联合研发项目9项。持续开展“四强”党支部建设和“一支部一品牌”活动,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向科研中心工作聚焦、为服务大局聚力。

三是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不放松。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科研产业和党建工作发展全局,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扎实推进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工作,持续纠“四风”树新风,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以普法宣传教育为重点,把法治融入科研事业各项工作中,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法治化,为促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聚焦核心职能,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省科学院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探索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提供CVD金刚石微波窗片和激光器窗口的单位,制备技术、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逐步提升,成功应用在核聚变实验装置等大型尖端装备,在解决“卡脖子”难题上贡献河北力量。积极服务“双碳”战略,编制全国首个以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示范项目开发的降碳产品方法学《河北省农村地区清洁取暖降碳产品方法学》。基于“沙漠微藻+旱碱麦”“沙漠微藻+玉米”试验经验,持续探索“沙漠微藻+油莎豆”模式,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治理新模式。

二是科技赋能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2024年,开展科技服务262项,为我省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攻关、申报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与承德市政府共同建设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心,推动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协助巨鹿县完成全国首例“数字孪生农业”领域示范项目,建成国内第一家地方特色农产品品质存证系统,推进金银花标准化种植、深层次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在唐山海港经开区打造全国首个“海洋牧场数字孪生实验室”和国内领先的高标准数字孪生海洋牧场。

三是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成功开发工程菌中试高密度发酵生产工艺和中试提取纯化工艺,为医药中间体的高效、高质量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基于数字孪生的无人机高精度飞控、小样本计算机视觉检测、结构光三维重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展功能性复合材料、疫苗佐剂材料、医用可降解材料、聚合物膜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为开发高端高分子材料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依赖进口问题。

深化协同创新,努力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省科学院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稳步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建设,围绕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的八大重点产业,发挥“三器”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一是资源“接收器”功能不断拓展。与北京主中心、天津中心已建立起常态化对接机制,邀请主中心管理人员赴河北中心任职,派驻专员赴主中心开展业务对接。向北京主中心推介13项颠覆性技术和42项颠覆性项目,其中1项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35家科研院校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煤地质集团等19家央企开展需求对接和项目商洽。

二是需求“传感器”形成网络布局。聚焦省市主导产业、县域特色产业不同层级需求,在衡水、承德、沧州等地设立3个协同创新中心,在巨鹿、玉田等地设立4个县域工作站;在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布局236家企业需求“传感器”节点,广泛开展需求征集、项目遴选,征集技术需求241项,部分项目已与京津创新资源定向对接。积极搭建“科技大脑”产业创新数据库,已与“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网”“科技特派员(团)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链接互转功能。

三是项目“推进器”内动力持续增强。引入组建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专业团队4个,推动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中试熟化和应用场景等项目14个,带动投资1.2亿元。筛选储备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经济社会效益项目37个。联合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和沧州市、沧州高新区及相关企业组建省内唯一一支膜材料领域科创基金——沧州膜先进材料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逐步构建起河北中心基金体系。与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京津冀膜产业创新大会暨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度大会”。

坚持系统观念,以全面深化改革聚集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省科学院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强大潜能,不断汇聚推进创新的强大力量。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夯实创新底蕴。修订《关于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的意见》和《党组会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明确、细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标准。修订完善《河北省科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河北省科学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做好基本科研业务费奖励经费制度试点工作,加大对符合奖励条件的科研集体或科研人员奖励力度。

二是深化人才引育,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用好我省高端人才引进支持政策,招才引智规模实现新突破,全院博士人数达到在编人员的31.3%,全院科研人才层次显著提升。制定《河北省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十余项办法举措,加强对科研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培育工作,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能力。发挥绩效考核、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注重强基固本,不断完善平台建设。省科学院坝上生态综合试验站完成主体建设,并纳入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打造成服务首都“两区”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平台,为提升我省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监测、研究和示范能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持续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近年来形成决策咨询、政策建议等38篇,获得省级领导批示18篇。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与10余名院士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共建研究平台、共同规划重大项目、联合申报课题,助力相关领域科研能力迈向更高台阶。

(作者系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