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用以自勉的名言,彰显了做学问之人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专心致志做学问的治学精神。在学术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紧跟时代的格局与胸襟,也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这也是一个党校教师应有的精气神。
笃志静心:板凳要坐十年冷
从古至今,但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皆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实验室中千百次枯燥的重复动作,图书馆里经年累月的潜心阅读与苦思冥想,科研路上遭遇的无数次挫折以及从困境中奋起的执着探索……这些都是学术成功必经的磨炼。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成功需要锐意进取,但更离不开沉潜积淀;求新需要滚烫的热血,也更仰赖于冷静的头脑。1996年7月,我从兰州大学哲学系毕业,进入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工作。在初入学术殿堂的懵懂时期,我对文化哲学和社会语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思想的宝库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营养。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如果缺少耐心也许永远走不到尽头。在书本围出的方寸天地,我仔细推敲每一个用词,认真斟酌每一句论证,以追求极限、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那种痛苦、孤独只有自己能体会到。在这种对“极致”的不断追求中,1999年,《人文杂志》发表了我的《异化文化及其超越取向》一文,此文2000年被《哲学动态》全文转载;2007年,《学术月刊》刊发了我的《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一文,同年此文被《新华文摘》摘编。
论文的不断发表使我懂得,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为了让自己的知识积累走深走实,我充分利用南大图书馆的优越条件认真学习,课余时间总是一个人“锁”在图书馆,有时一日三餐也“端”进了图书馆。经过三年学术积淀,2009年6月,我的博士论文《基层政府信任的逻辑与建构》获得了答辩导师一致认同和赞赏,顺利通过答辩并拿到管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4月,我的博士论文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2015年6月获得第十四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从这部著作的出版、获奖,我深深地体会到:真正的学术之道,在于沉潜深耕,在“冷板凳”上耐住寂寞、笃定心志,以专注和执着孕育真知,而非追逐浮于表面的喧哗与躁动。
锤炼匠心:文章不写半句空
锤炼匠心,就是要成就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匠心,是教师的职业灵魂。作为党校教师,锤炼匠心必须练好学术基本功。博士毕业后,我没有停下追索的脚步,而是以更高的学术标准要求自己,规划自己的学术之路。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驱动下,我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高远的目标落实于细密的探索,深邃的思想植根于日常的观察。2014年,由我牵头的研究团队历经一年时间,调研足迹遍布燕山-太行山65个县(市、区),提交的决策咨询报告《关于河北“两山”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获得七位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写入《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绿色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
紧跟时代,未必是万众瞩目、出尽风头,更可能是埋首于桌边案头,躬身于田间地头。事实证明,只要怀着“火热的耐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冷的板凳也能坐热。2017年,经过近一年的寻根溯源、潜心钻研,我的研究团队撰写的研究报告《关于加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谋划建立白洋淀国家公园的建议》获得时任省委书记等四位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写入《河北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和“十年一剑寒光华”的志气,才能成就真学术。
守正创新:春风化雨细无声
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党校教师,我们传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的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的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用学术讲政治”,即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时,应首先明确政治立场。我们要积极发声,更要正确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理想信念的布道者、大政方针的宣讲者、党性修养的铸造者、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创新,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代呼唤党校教师“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以行动催生创新之花、收获创造之果。
实践证明,无论哪一门学问,越是接近未知的“无人区”、创造的“高寒区”,越需要生命力的燃烧。“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科研先锋马伟明正是凭着这样的觉悟,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在改革创新的疆场上,有了这种满溢的热情,才能激发巨大的潜能、创造一流的业绩,形成强大的磁场,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拼搏。
对于党校教师来说,创新能让我们以长远眼光和宽广视野,更加准确地把握知识体系和新的理论,并融会贯通运用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全、讲准、讲深、讲透,背后必然是吃透了一堆堆的文献,殚精竭虑写出的一本本专著,磨砺推敲的一篇篇论文,历时数年的调查研究。
坚守初心:衣带渐宽终不悔
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守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个初心。要始终把“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始终知道我们是姓“马”姓“共”,不是姓“西”姓“资”,要始终正确回答“党校是什么”“党校老师干什么”“我能为党校做什么”。所以,我们要避免用西方的理论、观点来解读中国的实践问题,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
在现实的诱惑下,有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猴子屁股坐不住”,有的人“吃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盲目跟风,追名逐利。而作为党校人,我们必须牢记党校人的初心使命,坚守党的红色阵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定地扎根党校。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对党校教师来说,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冷板凳坐热”,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和失败的考验,学术之路才会行稳致远。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